第165章 遗物(第3页)
若不是京察天下的时候,查出来了一些流民。
若不是魏徵掌握着御史台,左右肃政御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要不是大唐邸报养出来那些个清流,养出来一些想要扬名的学子。
繁华昌盛的大唐表面之下,还有着这么多的藏污纳垢呢!
陈平安也庆幸,魏徵掌握着的御史台,如今还能够承担起御史台的责任。
很难想象,若是以后,御史台没了魏中丞,会成为什么样子。
李世民是真的气。
天光初破,金色的阳光透过紫禁城的琉璃瓦,斑驳地洒在巍峨的太极殿前。
李世民身披龙袍,头戴冕旒,端坐于龙椅之上,面沉如水。
今日早朝,气氛异常凝重。
朝臣们皆知,皇帝近日为流民之事忧心忡忡,但谁也没料到,这事情会严重到如此地步。
启奏陛下,臣有本奏。一位年迈的官员颤颤巍巍地出列,双手奉上一份奏折。
李世民接过奏折,轻轻翻开,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,脸色顿时阴沉下来。
奏折上赫然写着:全国流民已达百万之众,尚未妥善安置,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。
百万流民李世民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怒,朕每日殚精竭虑,为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,如今竟有百万流民无家可归
朝堂之上,顿时鸦雀无声。
众臣皆低着头,大气也不敢出。
民部尚书段纶何在李世民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,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。
民部尚书段纶出列,额头已经渗出了冷汗,臣……臣有罪。臣未能及时察觉此等严重之事,更未能妥善解决,请陛下责罚。
责罚李世民冷笑一声,责罚你又有何用百万流民,他们的苦难,你能代替他们承受吗
朝堂之上,气氛愈发紧张。
众臣皆知,皇帝这是动了真怒。
朕自问登基以来,勤政爱民,为何这一次京察天下之后,才发现还会有如此多的流民李世民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解和愤怒,你们这些身居高位之人,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
众臣皆跪倒在地,不敢抬头。
流民之事,刻不容缓。李世民深吸一口气,平复了一下情绪,朕命令,即日起,民部、工部、刑部三部联合行动,务必在三个月内,将所有流民妥善安置。若有人敢阳奉阴违,或者玩忽职守,朕定不轻饶!
遵旨!三部尚书齐声应道。
李世民站起身,目光如炬地扫过众臣,朕要的是结果,不是空话。若是三个月后,流民问题仍未解决,朕就拿你们这些人来问罪!
言罢,李世民一甩龙袍,转身离去。
只留下满朝文武,在空旷的太极殿中,面面相觑,心中忐忑不安。
民部尚书段纶和工部尚书高士廉,正襟危坐,眉头紧锁,他们的面前摆满了关于流民问题的奏疏和报告。
历史上,段纶是工部尚书,此人在李原于晋阳起兵的时候,就跟随一起,于行伍出身。
后来,还娶了李原的第四女,成为了驸马。
而如今因为长孙无忌并未晋升为右仆射,还在担任吏部尚书,再加上高士廉兼任将作监的监正,负责将作监的后勤,所以就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了。
士廉兄,眼下流民一事被巡察使、按察使发现,若不尽快妥善安置,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。段纶率先打破了沉默,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。
高士廉点了点头,沉声道:段兄所言极是,流民问题确实不容忽视。只是,如何安置这些流民,我们需得有个详细的计划。
不错,我们确实需要制定一个全面、周密的计划。段纶深表赞同,我认为,首先要确保流民有吃有住,这是最基本的。
随着战乱的平息,各地的流民如潮水般涌现,他们或因战乱流离失所,或因贫困无以为生,纷纷涌入各州城、县丞与乡村。
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,李世民决定采取积极措施,安置这些流民,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。
当然,这更关乎到能不能顺利开发岭南,又能不能再给大唐建立一个大型粮食产地,建造更多的粮仓。
有了粮食,大唐的盛世才会更加辉煌,也能够养更多的百姓。
不说十三亿。
五千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