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2章首辅和次辅之争,儒家和法家之争(第1页)
就连许多古板的礼部官员,也开始学习心学。
心学虽然破旧出新,让儒学迎来了新发展。
可是这场儒学的分裂,也让许多的学派再度冒头。
这其中法家学派就是声势最大的。
法家学派的发展,也跟城市的兴起有关。
伴随城市的发展,把儒学当做统治学术的乡野体系逐渐破产。
虽然儒学有很多的问题,可是儒学有一点好。
强调道德,让儒学拥有了基层治理的职能。
虽然乡绅不一定是贤明的,可是有道德的约束,他们也不至于肆意妄为。
在太平年间,乡绅照样兼并土地,可是也会给基层留条活路。
这维系了历代王朝的稳定,这也使儒学成为传承千年的官方学术。
可是经济活动的冲击,城市化的发展。
财富的分化,使儒家传统逐渐解体。
城市里的犯罪行为明显增多,也涌现出许多的商业纠纷。
这时,法家的理念开始被各层官员重视。
曾黎为首的法家派系,逐渐走到了台前。
作为皇帝的李天,在下令面见县令以后,很快便忘记了此事。
皇帝当然是忙碌的,仅仅是安抚后宫妃嫔,李天就要花许多心思。
现在兰妃临盆在即,情绪经常不稳定,李天时常要陪着。
所以他早就把三名县令忘在了脑后。
毕竟堂堂大周的皇帝,哪会关心三名县令的死活。
三人直接住了三天。
没有陛下召见,雷铮愈发的不安。
在儒家的官场体系里,违抗上级是最忌讳的。
即便是为了百姓抗命,在大周森严的官场体系下,也是违背纲常的行为。
身为内阁首辅,儒家学派的掌门。
齐顺义非常反感这三个县令的行为。
皇帝三天都没有召见他们,齐顺义渐渐有了其他心思。
魏公公,陛下究竟是怎样处置那三个县令啊
小魏子也不知道,陛下为什么要召见那三县令。
他平时跟齐顺义的关系不错,小魏子说道:咱家找机会问问陛下,要如何处置他们。
等小魏子见到李天的时候,他正在陪兰妃看戏。
小魏子凑到李天面前问道:
陛下,小池底的三县令已经进京,不知陛下何时召见他们
李天这才想起来,他心血来潮要召见那三名县令。
不过内阁跟户部已经下拨了安置小池底的资金。
好像也没什么召见三人的必要了。
李天想了想说道:让内阁代朕谈谈话,就让他们返程动员百姓迁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