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将来注定非凡(第1页)
苏晨摸了摸后脑勺,羞赧一笑:“郭教授,您别说,宋老师这话我还真认。但话说回来,咱们国家现在这么艰难,不就是因为缺钱吗?
有钱,有前景的科研项目说干就干,5万吨的水压机说买就买,高精度的机床说买就买。现在是人家愿意买,咱们也没钱买,更何况还有巴统拦着。所以,我一直坚信,钱不是万能的,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。”
这话不太符合传统的教育理念,但郭伟强也不是迂腐之人。他默然片刻,随即感叹:“苏晨,你说的有道理。老话说‘贫贱夫妻百事哀’,没钱确实是万万不能的。
如果咱们真有钱,‘运十’也不至于……算了,不说那个了。我觉得,你这最后一条,说不定真能打动他。”
苏晨却正色道:“我可没说那是最后一条,只能说这条是可以光明正大写在纸上,给所有人看的最后一条。”
我还有一条,这可是心照不宣的秘密,但在您的规划里的表现得明明白白。而且,依我看,这一条才是最关键,最能打动人心的。”
郭伟强诧异:“还有一条?而且这么重要?苏晨,你别卖关子。”
苏晨微微一笑,凑近郭伟强耳边,用仅他俩能听到的音量说:“不管谁接手这项目,都将名垂青史,开创华夏民航机研制先河,将来被誉为‘华夏民航客机之父’也当之无愧。
这诱惑,恐怕没几个人抵挡得住。天下熙熙攘攘,皆为名利而来。到时候,争论的可能不再是项目上不上,该不该上,而是谁来领军,谁来掌舵。巧妙运用这条,可以转移矛盾。”
郭伟强听完,脸色瞬息万变,最后长叹:“苏晨,我还是低估你了。但这句话,你我心知肚明,切莫再与他人提及。”
苏晨轻轻点头:“老师,我明白,您放心。”
郭伟强凝视苏晨的眼睛,似乎想窥探他的内心,良久才低声道:“天色已晚,苏晨你早点回去,免得父母挂念。你说的,我都懂了。我需要静下心,好好思考,再决定规划怎么写。”
苏晨闻言,起身向郭伟强鞠躬致意,随后转身出门。
走到门口,他忽然想起一事,回头问:“老师,您有个学生叫吴广辉吗?他应该是大四,学飞机制造的。”
郭伟强愣了愣,思索片刻答:“不错,今年毕业生中有此人,但不是我专业的。他上过我的公共课,因为挺机灵,成绩也不错,所以有些印象。苏晨,你认识他?”
苏晨心想:我确实认识,不过是在30年后,从电视上。
这位吴广辉可不简单,他是华夏历经重重困难,重启“大飞机”计划后的功勋人物,未来的“ARJ21”和“C919”的总设计师。
但这话苏晨说不出来,只能含糊其辞:“是我一个哥们儿的朋友,我和他没见过面,但我那朋友说这人成绩好,爱钻研,当时夸奖了一番。
我当时也没太上心,但今天和老师您聊‘运十’的事,想到您一个人写报告肯定忙不过来,要是有个专业人士帮把手就好了,这才想起他。所以顺口推荐一下,让他给您打打杂,查查资料,总比我这门外汉强。”
这不是大事,郭伟强正想找个助手,原本打算在学生中随意挑个顺眼的。既然苏晨推荐,这小伙子正好面临毕业设计,专业对口,便顺势答应,顺带给了苏晨一个人情。
毕竟,做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毕业设计,不如帮他搞这份提交给部里的正式材料。不管这飞机最后如何,参与项目本身就是宝贵经历。有了这份资历,在华夏社会,起点就比别人高,对这小伙子的未来大有益处。
苏晨见郭伟强爽快答应,很高兴,但随后有些恍惚,思绪陷入时空悖论,一时难以自拔。
吴广辉院士的未来,是因为被分配到华夏大飞机的摇篮西京3603所,才自然而然走上大飞机研制之路,最终成就事业巅峰,被自己所知?还是因为自己提前知道历史,有意无意推动,才导致这一切发生?
如果不影响和推动,历史是否必然按原样重演?毕竟,在自己熟知的时间线上,历史发展充满太多偶然。
这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,恐怕所有重生者都要面对。
苏晨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答案。事实上,随着他的重生,身边每个人、每件事都已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,进而改写了历史。苏晨相信,这样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多,这是他想要的,但也是他想不明白的。
苏晨无奈笑笑,再次郑重向郭伟强告别,转身离去。郭伟强注视着他的背影,摇头又点头,低声自语:
“老宋说得对,这小子,将来注定非凡。”
苏晨回家后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思考,突然感到些许后悔。
今天在郭伟强面前话多了,锋芒毕露,透露了太多想法、观点,还表达了对某些官僚的不满,这些都不该是现在的他该说、该做的。
但话已出口,覆水难收,只能寄希望于郭伟强保密,别向第三人透露太多。
或许是自己太急躁了。在苏晨前世的记忆里,华夏停掉“运十”后,并未放弃“大飞机”梦。事实上,一次次尝试,过程悲壮。
归根结底,缺钱、缺技术积累。如今有机会改写历史,苏晨怎能不心动?
仔细想想,“运十”“BAC”,都不是他该操心的。这种国家层面的大事,他不宜随意插手。华夏自古不乏政治智慧的领袖,新华夏尤甚。
苏晨在郭伟强办公室里的慷慨陈词,已是他能做的极限。
他抛砖引玉,试图引导事情走向他认为正确的方向,帮助决策者少走弯路。其余的,顺其自然吧。他,苏晨,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。
于是,他拿起电话。
接听的是谢启东。问候过后,他叫来了鲍语燕。